博士还未毕业,就已获悉尼高校正式教职!李文的“一鸣惊人”源于...| 光芒背后
SOM“光芒背后”
人物专访——李文
“乐观开朗、古灵精怪、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充满热情与冲劲、爱学习爱挑战爱交朋友......”
前几天,这位在周围人眼里贴着“健康力量”标签的91年水瓶座“学霸”——浙江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IPhD企业管理专业直博生李文,接到了来自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系主任的电话,告知她成功获得该校正式教职。
这一消息传开,立刻让很多人“不明觉厉”。要知道,一个还未毕业的中国博士生,在国内高校获正式教职尚且不易,更何况是国外高校。这难度,根本无法用“运气”二字去解释。那么,李文到底是如何做到的?
作为浙大管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突破性“案例”之一,李文“一鸣惊人”的背后有哪些强大“后盾”?又有哪些学习经验可以借鉴?
很“惊喜”
天道酬勤,大胆尝试
“刚接到悉尼科技大学商学院系主任电话的时候,我整个人都惊呆了,因为自己从未想到会真的获得这样一个就职机会,算是为自己一路以来的付出交上了满意的答卷。”得到通知后的李文,内心难掩激动,忍不住想要感激培育她的浙大管院、帮助过她的老师以及家人、朋友。同时,心情也是五味杂陈。因为这个所谓的“惊喜”,并不是运气,而是天道酬勤与她一次次的大胆尝试。
在同学和老师们眼中,李文一直是一个聪明好学、思维敏捷而又低调谦逊、努力到“根本停不下来”的女孩。在浙大管院攻读IPhD直博期间,除了学习,她还充分运用学院提供的一切资源,参与众多浙大管院举办的大型国际论坛,如世界创业论坛、全球化制造与中国国际论坛(GMC)、IACMR中国管理高端论坛等,并以会议“志愿者”的身份,与现场的国内外嘉宾们互动交流。用她的话说,自己一直没有停下来过,因为只要有空,她就会去“看文献、蹭讲座”,钻研学术、开拓视野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,喜欢和不同的人交流学术的她,才在浙大管院老师们的牵引下,与一些海外学者们展开了学术合作,并在赴墨尔本大学进行海外交流期间,成功给博士生领导高级国际商务课程,还为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本科生教授英文战略管理课,获得当地学生及老师们的高度认可。而此次能够获得悉尼科技大学的正式教职,源于海外学者的友情提醒与她的一次“大胆尝试”。
“其实我一开始并没想过能在海外就职,但在和澳大利亚的老师们交流时,他们总鼓励我去勇敢的尝试。而我自己又是个喜欢接受新挑战的人,于是就带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了求职之旅。”李文说,墨尔本大学商学院每周都会定期推送澳洲高校的所有职位信息,可以根据自我需求进行申请,但准备材料相当复杂。不仅要有简历,还需对每一个工作岗位提交一个特别的cover letter以及个人对这个职位各项要求满足的说明。
这对于博士还未毕业,且从未申请过工作的她来说,无疑是困难重重。李文说,在申请UTS工作的材料提交阶段,自己结合澳洲学者Hari、Tom和Charlie老师的意见,改了十余次,并在一次次“找茬”式的循环修改后,找到了当地多位老师分别帮忙把关、不断优化。然而当她收到面试通知的时候,完全高兴不起来,因为对方要求15分钟内把所有的研究以及如何应用到教学等全部讲完,这对于研究范围较广的李文来说,又是一次挑战。
然而“开始了就要全力以赴”的性格,让李文再次鼓起勇气,主动出击。通过请教当地学者、借鉴好的面试演讲方法等,她图文结合的搭好展示框架、反复磨练英语表达、完善PPT排版、调查面试对象的研究背景等,在面试中完美地完成演说,赢得了面试评委们的高度认可,说她“逻辑十分清晰,很有研究潜力”等。
而说起自己的面试“秘诀”,她表示,除了浙大管院老师和当地老师们的帮助外,最重要的是心态,特别是坦诚与自信。李文说,“对方院校通知我面试的时候说只有3个人,然而去现场才发现我不仅是第一个面试,而且整个管理系大概有20多个人在场,且全都是比我大很多的外国人。这让我当时感觉有点受到惊吓,但经过前期的多次准备,我很快便调整心态,充满自信的走进了面试现场。”
此外,在单人面对三个面试官的面试中,李文表示,“由于我直博还未毕业,所以很坦白地告诉对方我也许不能在录用的时候拿到学位,但我的自信让对方相信我是可以按时拿到学位的。”在李文看来,正是因为她的坦诚和自信,让对方看到了她的发展潜力,才有了最后的成功录取。
很“感恩”
无私的老师,用心的学院
作为浙大管院IPhD直博项目国际化人才培育的“优秀成果”,李文“一鸣惊人”的背后也少不了浙大管院和老师们的一步步推动。就像她说的那样,自己很努力,但也很幸运,如果不是保研来到浙大管院读直博,也许就没有今天的“李文”。
而在她“感谢名单”里的第一位老师,便是她的导师——浙大管院郭斌教授。“整个博士期间,郭老师对我的培养绝对是非常全面综合的。他不仅毫无保留地传授我扎实的专业知识,而且还培养了我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。”李文说,自己刚读博的时候逻辑思维很不好,但在经过郭老师团队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科研训练后,如今已掌握了如何阅读和总结文献、如何写作国际期刊以及如何定位自己的研究等。
“更重要的是,郭老师对学术的态度深深影响了我,在还没进行海外交流之前,我和郭老师平均每周都会有至少2-3次的交流,郭老师从不拒绝我的突然拜访,我们不仅聊学术,也聊人生,这种非正式的聊天一方面让我勇于提出对研究的反对意见,也让我改变了对学术的态度。尽管学术路上很辛苦,但郭老师的人格魅力让我相信只要踏踏实实一步步走,把自己做到最满意,就一定会有回报的那天。”
在谈起郭斌老师对自己的用心培育,李文有种说不完的感激。她说,自己的学术合作能力,离不开郭斌老师的全权支持与鼓励。“他总是会让我们多参加会议,多与其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,并且多去与外人合作,开拓自己的视野,这也促使我很多研究不仅仅和导师合作,同时也和导师以外的其他老师和同学合作。”李文说。
正是郭斌老师始终坚持用国际研究的标准来要求李文,才让她从一个完全不会写英文学术论文的“小白”,蜕变为一个掌握了熟练研究技巧的学者。同时,最让李文感动的还有郭斌老师对她墨尔本访学的大力支持。
她说,“因为我当时我并没有申请上国家公派名额,所以如果去墨尔本大学就意味着要自费,而郭老师认为这对我的学术研究有着很大的作用,因此全权支持了我在墨尔本大学进行访学的费用,这种“无私”,对一个博士生来说,真是莫大的感动。”
郭老师的指导“日常”:鼓励+引导
记得有一次,我在澳大利亚悉尼麦考瑞大学特刊会议中需要用30分钟来介绍自己投稿的论文,且参会的人都是该领域资深的老师,但在汇报的前一天,我在墨尔本大学一次工作论坛中进行了一次演练,当时的效果非常不好,我十分沮丧。于是,我晚上回酒店的时候给郭老师打了个电话,说明了自己的心情。郭老师从来都不放弃学生,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他一直鼓励我,让我不要因为经验少而害怕,并一点点为我第二天展示所有可能提到的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思路,就这样我们聊了大概30分钟。
这对当时一个人只身在海外的我来说,意义重大,更坚定了我不能让导师失望的决心。因此,我把所有可能的问题都理出来一个回答策略,第二天展示时,所有评审人问题都是在意料之中,我都很沉着地回答上来,之后在非正式聊天中很多老师都对我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——李文
除了自己的导师,李文也表达了对浙大管院邬爱其教授的感谢。她说,因为邬老师的邀请,自己才有机会能够和领域内的优秀学者Charlie Huang、Jane W. Lu进行合作,并在合作中证明自己的能力,这为后来在墨尔本大学进行交流提供了契机,也为后期积累授课经验提供了机会。“同时,邬老师也全身心地指导我的研究进展,为我的研究达到国际化标准把关。”
最后,她也感谢在澳大利亚交流期间所接触的老师们对自己的热情帮助,以及浙大管院郭老师团队和elite团队的所有老师、小伙伴们四年来的相互关心与帮助,正是这些温暖的老师与团队们,让她的读博生涯从未孤单。
感恩管院:国际化培养很“用心”
李文介绍说,自己是从重庆大学保研到浙大管院读博的,之前从未到海外交流过,所以对于浙大管院开放的国际化人才培育,有着深刻的体会,同时也非常感恩。
“浙大管院是一个国际化、创新、开放、与时俱进的国际型商学院,我认为它已经拥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学理念和培养体系。”在说起浙大管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,李文滔滔不绝。
她说:“浙大管院IPhD国际直博生项目前两年的专业课程是全英文的教学,这对我们博士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有着重要影响。我刚读博的时候一句英文也说不顺畅,但在多次的博士课程英文展示中得到了锻炼,英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。”
“第二,管院给我提供了为外国老师当助教的机会,让我有机会和这些老师私下交流,建立良好关系。如李贤红老师邀请我给来自荷兰的Tom Wansbeek做直博生的管理统计助教,做了两次助教后,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,而且Tom在我读博期间也给予了我很多正能量的鼓励和后期工作申请的帮助。
第三,管院邀请了很多国外的老师来学院做讲座,一般我都不排斥讲座主题,只要我感兴趣的都会积极参加。这让我不仅能快速体会到目前各领域的研究进展,用国际化研究标准要求自己,还让我找到了自己对外交流的合作导师,管院作为一个杠杆、桥梁,对我影响非常大。
第四,管院招聘的国外老师,也给我提供了与他们合作的机会。如在郭老师的带领下,我有机会和管院的Frans Greidanus老师进行合作,虽然研究方向与我自己的方向不符合,但这对培养我与外国人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。
第四,浙大管院对于博士生出国会议交流和校派交流给予了很大的支持,让我有机会去看看世界,了解国际的学术标准,认识自己研究领域的优秀学者,并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。”
最后,李文表示,作为深受“健康力量”理念熏陶的“管院人”,她感到十分自豪。也相信在所有“管院人”的努力下,浙大管院将会培育越来越多的国际化优秀人才,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国商学院,并推动中国管理走向世界。
很“期待”
迷之未来,大梦想
即使到现在,渴望不断学习新东西的李文依然觉得“不够”,对于未来,她也无法预测会是怎样,但“梦想”却很清晰,那就是为世界管理学科的发展与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她说,在国外当老师,能培养自己在陌生的工作环境中与人相处共事的能力,这既是一种挑战,也是一种有趣的人生经历;另外,我在澳洲待了一年后发现,国外教育模式与国内相比有很大差异,我想通过在国外教学,学习西方教育模式中的可借鉴之处,并在不久的将来把中西不同的教育模式结合,带到我的课堂中,更好的为社会教育奉献力量。
“我一直告诉自己,要做一名像郭斌老师那样的合格老师,所以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,我都希望自己能够潜心研究,并把自己的研究与当下迅速变化的中国情景结合起来,向世界展示中国管理,推动中国管理学科发展,同时也希望做好教学,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,为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。”李文说。
“福利”大放送:
经验分享&书籍推荐生活中的李文,不只会学习,还是个定期健身、旅游的文艺“小清新”。除了固定的学习时间,她几乎每天都会去健身房待两小时,同时还会定期抽时间去不同的国家旅游、感受不同文化。除此之外,她在郭老师的带领下,也做了一些和自己方向相关的项目,如辅助撰写《中国企业创新指数报告》、《华为管理变革》中的国际化章节等等。
之所以能够这样“面面俱到”,李文有着自己的“秘诀”:
经验分享篇
1.合理安排时间
每当我承诺要完成一项任务,我都是百分百的专注,要不然我就不会去做。因此,虽然时间很宝贵,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态度。每次任务下来,我都不慌马上开始,而是去思考怎样安排时间,怎样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高效的目的。
通常,我会结合自己的特点,如我晚上看文献容易睡觉,我就会做一些数据处理的工作或者不怎么烧脑的工作,我早上10点以后工作效率最高,那么我就会把最难的部分放在这个时间上。
另外,我有点急性子,所以我一般的时间安排会比预期要提前一些,因为这样可以给自己增加紧张感。
2.端正态度,相信自己
我刚进入国际商务领域的时候,郭老师让许钢祥师兄给了我一个文件夹,里面全部是这个领域各类的研究文献。我一开始觉得有点太多了,但最后我选择相信自己可以做到,于是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静下心去读,每读完一系列我都会在例会上进行相应的汇报,这让我慢慢摸索出了如何对这些文献进行总结,并看到了这个领域的发展脉络,同时也成功的学到了一些重要的写作技巧。
另一件事是在墨尔本大学交流期间,一开始我对自己的教学能力非常质疑,因为之前没有任何教学经验,而且当时面临着其他科研任务的压力。但经过一系列心态调整后,我坚信只要自己足够努力,一定能获得当时师生认可。于是在正式开学之前,我挤出了一周的时间把整个800多页的英文教科书完整看了一遍,理清逻辑和脉络。同时,每周至少抽3个小时参加其他类似课程,学习国外老师上课表达的方式、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以及一些教学理念,私下还请教了其他老师关于处理学生问题、教学系统使用和批改作业的一些经验。
我也经常请教郭老师如何来设置每次课的内容,最后发现,郭老师的教课理念在这里完全适用。凭借着那份“自信”与努力,我最终收到了学生96%的满意度。
3.勇于提问,多与他人交流
每当遇到困难,我都会利用各个渠道找到解决方案,如我会看专门解决某个特定困难的文献资料,或者问周围的朋友。我认为,千万不要害怕提问,不要觉得提问就是自己很蠢的表现。有时我会问出在他人看来很低级的问题,有时我还会被认为是“问题少年”,但这都不能阻止我对知识的追求。
在学习的道路上,郭老师给予了很多帮助,只要我遇到困难的地方,我都会直接敲郭老师办公室的门约个午饭,在这种非正式的环境中我们会一起探讨解决方案。郭老师渊博的知识和极富逻辑性的总结、归纳能力,总是能够把我从汪洋大海中拉出来,让我不会在困难中迷失和产生挫败感。
"what doesn'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."——李文
书籍推荐篇
在读博刚开始的时候,我读了好几遍徐淑英写的《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》,这是一本建立组织管理研究中基本研究能力的方法类书,对于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。
希望李文的成长路,
能够将你深深感染!
这样的“健康力量”,
我们的“光芒背后”专题,
也将持续为您推送,
敬请关注!
策划采访:段婷
素材提供:李文
今日编辑:段婷
欢迎关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官方微信